Horch汽车的自述,了解一下

奥迪起步于1909年,拥有百年品牌历史,发展历程相当曲折。

奥迪的四个圆环分别代表奥迪的前身——汽车联盟的四个成员:奥迪、DKW、浩石和漫步者。这四家公司是如何组成汽车联盟的,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奥迪?今天,我想给你介绍一下。

奥迪的品牌之父是auguse horch,出生于1868年。他年轻时受到奥托、戴姆勒、卡尔·奔驰等发明家的影响,对汽车制造产生了兴趣。

汽车公司。他当时高调宣布: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生产大型、大马力、高质量的豪华汽车!

三年后的1902年,他把公司搬到了工商业相对发达的萨克森州。很快,美国好施集团展示了他在产品和发明方面的天赋,并确立了美国好施集团作为汽车品牌的知名度。Hoshi公司相继推出搭载2缸和4缸发动机的新车。Hoshi自己发明了整体铸造气缸体,并在多场赛车比赛中获得冠军。

但平地起风云,1909年6月一次发动机试验的失败,霍希和霍希公司其他投资者的激烈争吵,他们理念不合,霍希要的是技术提升,但是股东要的是投资回报,最终矛盾不可调和。生性桀骜的霍希一怒之下离开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

公司董事会只给了他2万马克作为补偿。同时,公司董事会以最快的速度注册了20多个与Hoshi相关的商标,防止他通过法律途径夺回公司。后来,他们请了Hoshi的徒弟佐勒做设计主管,填补了Hoshi留下的空空白,继续他的研发思路。

心动轨迹 奥迪发展史

赫希没有放弃。离开一个月后,他在马路对面又开了一家好施公司。起初,新公司的名称注册为Hochs Auto。然后就被老赫车起诉了。美国好施集团的好施汽车败诉,它不得不给出另一个与美国好施集团无关的公司名称。

Hoshi和他的支持者来到铁杆粉丝Fickencher的公寓讨论名字。这个人和Hoshi一起离职,一起创业。讨论过程中也没有结果,但偶然的机会菲肯彻的儿子突然说:“爸爸,为什么不叫奥迪呢?”因为 Horch在德语中是“听”的意思,而拉丁语中“听”的发音是“奥迪”。然后,萨克森有一家奥迪公司

从此奥迪与霍希“相爱相杀”,直到最后汽车联盟的成立才算合并。

DKW持有奥迪

DKW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桂鑫·斯卡夫特·拉斯姆森的丹麦人。该公司成立于萨克森州肯尼茨附近。拉斯姆森一直在做蒸汽驱动汽车的实验,但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造出蒸汽驱动汽车。尽管如此,他的公司还是决定用DKW这个名字,德国蒸汽驱动汽车的缩写(Dampfen Kraft Wagen)。

1919年,拉斯姆森从一个叫雨果·罗帕(Hugo Ruppe)的人手中获得了两冲程发动机的设计,遂将这个微型发动机命名为“Des Knaben Wunsch”(意为 “男孩的梦想”)。这种微型发动机迎合了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并作为辅助冲程发动机,于1922年被改进成 “Das kleine Wunder”(小奇迹)摩托车发动机。在拉斯姆森、经理Carl和首席设计师Hermann Weber的努力下,DKW成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发动机制造商。

当然,拉斯姆森并没有放弃汽车,后来还生产了内燃机汽车。到1928年,奥迪的大部分股份被DKW收购。

汽车联盟成立,最大的功臣就是赫伯特.穆勒。他是当时萨克森州立银行行长,同时也拥有DKW 25%的股份。

在当时的欧洲,美国车的入侵直接威胁到了德国车企的生存:通用汽车收购了欧宝,福特在欧洲建立了数家分公司。而且实用又便宜的美国车很受欢迎。

为了抵御威胁,德国车企纷纷联手:戴姆勒与奔驰合并,DKW收购奥迪,Hochs由萨克森周立银行管理,买不起的漫步者由德累斯顿银行管理。

赫伯特·穆勒认为,为了生存,有必要结成联盟。他利用自己DKW大股东和萨克森州银行行长的身份,游说德累斯顿银行和罗孚加入,成立了DKW、奥迪、浩石和罗孚汽车联盟。

但最大的障碍是DKW-拉斯姆森的创始人,他认为他的DKW发展得很好,尤其是刚刚卖得不错的小蓝车,这也是他拒绝合并的资本。但经过几次内斗,拉斯姆森发现自己不是对手,看不下去,决定同意,想在合并后夺取控制权,于是反而投了赞成票。

1932年6月,萨克森-豪士、奥迪、DKW和罗孚四大汽车厂终于走到了一起,成立了汽车联盟公司。公司标志由四个圆环组成,象征同舟共济。赫伯特·马勒没有加入董事会,而是让萨克森州银行的布鲁恩担任董事,DKW的卡尔·哈恩成为后备董事,在奥迪的重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好施集团和奥迪做出巨大贡献的奥古斯特·好施成为联盟公司监事会成员,并作为专家参与技术开发。

合并后的汽车联盟,进行了资源整合。同时,为了避免内耗,重新调整了各个品牌的定位—

DKW

漫步者

奥迪

浩史

摩托车、小型汽车

中型汽车

豪华中型车

豪华车

四大品牌的RD部门合并,统一进行开发测试。很快,这些措施奏效了,公司的总销售额翻了两番。成为仅次于欧宝(被通用收购)的德国第二大汽车公司。

为了再现Horch Spezial Roadster 855昔日的绰约风姿,奥迪历史文化部耗时两年,花费了5000多个工时将其修复

1932-1939年,德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小型车。仅DKW品牌的年销售额就增长了十倍。

汽车联盟经历了二战的洗礼。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打破了一切。1939年德军雷击波兰,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企业都被卷入其中。联盟开始生产军车,大批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穿上军装奔赴前线。1944年,美苏军队开始对德国进行地毯式轰炸,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的萨克森成为首要目标。而丧心病狂的希特勒也下令实施“焦土令”,汽车联盟公司的厂房几乎被毁。

1945年5月6日,希特勒自杀一周后,汽车联盟公司召开最后一次董事会,决定从苏联控制的萨克森逃往美英控制的联邦德国。10月底,苏联红军正式宣布没收汽车联盟公司的资产。三年后,东德政府宣布取消汽车联盟。

艰难复活

汽车工会董事会的布鲁恩和卡尔·哈恩在逃到联邦德国后,想重建汽车工会。他们在巴伐利亚四处游荡,最后来到因戈尔施塔特。这里有废弃的兵营和仓库,投资条件有利,离慕尼黑也不远。两人向巴伐利亚州政府申请了贷款,开始了复兴工作。据悉,包括Hoshi在内的很多长辈都来助阵。

1949年9月,汽车联盟正式复兴。因为设施简陋,业内称之为“车间联盟”。幸运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启动了,连续四年向西欧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总计140亿美元。德国的经济复苏也拯救了汽车行业。

该联盟逐渐从最初的二冲程DKW摩托车和旅行车发展起来,并开始生产汽车。最后恢复到二战前的规模。到1968年,新汽车联盟已经成为德国第五大汽车企业。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金缺口也显现了。这时候,德国垄断资本家,弗里克出现了,他收购了汽车联盟40%的股份。作为唯利是图得商人,弗里克并非想要拯救汽车联盟,而是别有用心,因为他同时是戴姆勒-奔驰25%的股东。弗利克计划让戴姆勒-奔驰收购汽车联盟,打造德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这个想法得到了汽车联盟第一大股东豪格勒的支持,因此很顺利。

事与愿违,合并后,汽车联盟和奔驰集团的关系一直没有协调好。而且在1962年,戴姆勒-奔驰有过一次销售高峰,但是汽车联盟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最终促使戴姆勒-奔驰集团放弃了汽车联盟。

眼看汽车联盟成了烫手山芋,弗里德里希·弗里克又出招了。经过一年的设计、思考和琢磨,他将汽车联盟批量出售。最后他不仅没亏,还赚了不少。

1965年,大众完成了对汽车联盟的收购。

拒绝代工厂,“奥迪”重回江湖。

大众完成收购后,立即停止汽车联盟所有车型的生产,转而生产大众甲壳虫。大众职业经理人鲁道夫·雷丁博士被任命为汽车联盟总经理。技术总监是路德维希·克劳斯。

两人不甘心做大众的代工厂,总经理以“车身改装”的名义支持技术开发,成功研究出四冲程发动机。1965年,第一辆奥迪72下线。成功后,我开了一张大票,偷偷把奥迪100弄了出来,这是奥迪A6的前身。

全新的四冲程发动机,经典实用的造型,精细的做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奥迪100销量供不应求。该联盟甚至停止生产甲壳虫,并要求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总部工厂帮助生产奥迪100。原计划10万辆的奥迪100最终卖出了80万辆。“奥迪”品牌重新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德国遭遇经济大萧条,汽车联盟又收到重创,再次面临危机。

然而,尽管经济不景气,奥迪也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机会,那苏汽车,与奥迪合并。

纳苏从生产编织机起家,后转战自行车领域,进一步延伸到摩托车。为顺应战后市场,想转战汽车,遭遇了发动机性能不稳定,销售不畅等难题,陷入了困境,因此在纳苏的大股东德累斯顿银行和大众的撮合下,奥迪与NSU合并,更名为奥迪-NSU汽车联盟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内卡苏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奥迪内卡工厂。合并后的奥迪-纳苏公司产量稳步增长.

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才首次出现。销量开始下滑。1977年,为了再次确认产品定位,公司决定停止生产Nasu品牌。1977年3月,最后一辆Nasu R80汽车下线。NSU推出汽车舞台。

涅槃重生,正式更名为“奥迪”

石油危机在造成经济冲击的同时,也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股设计和开发的思潮。从1976年到1984年,奥迪相继推出了5缸发动机、TDI柴油发动机、全球首款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全球首款风阻系数Cd=0.30的汽车、12年防腐保障的全镀锌车身、5气门发动机的应用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并梳理出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在奥迪积极变革的同时,母公司大众深陷“甲壳虫”的老龄化和石油危机。奥迪也开始反哺大众集团。一方面,奥迪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大众提高产品性能。新开发的奥迪80和奥迪50为大众帕萨特和Polo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70年代后的领先车型高尔夫也借鉴了奥迪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另一方面,奥迪响应“平台化战略”,实现零部件通用化,节约了大众的开发成本。同时,奥迪的销售权将交给大众。

作为回报,大众同意奥迪高级管理层回购奥迪纳苏汽车联盟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权,形成控股公司,拥有独立上市公司的权力,从而使奥迪纳苏拥有独立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技术开发的权力。

1985年1月1日,为了统一公司和品牌名称,奥迪-NSU汽车联盟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奥迪汽车有限公司

1987年11月,费迪南德·皮赫被任命为奥迪董事长。保时捷的孙子皮赫在1971年保时捷危机期间与其他保时捷家族成员一起退出保时捷公司,并很快加入奥迪。在80年代“黑天鹅”事件的解决中,他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成为了奥迪的一把手。

皮赫坚信,奥迪的表现越好,母公司大众汽车对其行动和计划的自由度就越大。在皮赫的管理下,推出了1988年奥迪V8、1991年Spider 4WD、Avus W12 Quattro 6.0L 4WD等运动概念车型,奠定了奥迪高端汽车市场的地位。皮赫还出任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实施“将豪华品牌与普通品牌分开销售”的战略,重新授予奥迪自主销售的权利。此后,奥迪80/90更名为奥迪A4,奥迪100/200更名为奥迪A6。随后推出了许多经典车型,如ASF全铝奥迪A8、紧凑型汽车奥迪A3和奥迪TT。

从此,奥迪告诉发展,它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形成了德国BBA的行业局面。经过无数次的分合,百年老厂奥迪凭借创新的技术实力成为世界品牌。1987年,奥迪董事长皮赫携大众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来到中国,开启了与一汽的合作,在中国市场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范加斯特 不担心球队创造机会的能力,5轮拿8分也很不错